IMG_2316  

運氣好,有碰上空檔,還可以去一下下。

我想,應該會有人說今年的台灣設計師周,更商業化了吧?
引用我在某設計社團中的話:

「我倒覺得不用排斥商業展。


講實在話,賣不掉的設計,也只是設計。現今很多的『設計』,大多在訴求所謂的美,所謂的趣味,所謂的質感。然則除非是1.生活上有閒錢、2.對生活質感有一定要求、3.平時對自己所使用的物品有一定程度要求。否則大多數人根本不會下手買下目前眾多的設計商品,頂多是覺得有趣好玩,但就是不會真的買。講白一點,你還需要多少家電用品?你還需要多少台電腦?你還需要多少件衣服?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,已經足夠了啊,『這樣就好』,不是嗎?

那究竟還有什麼是可以觸動你下手買新東西的動力?


更現實的,當你進入一間設計公司工作,你的薪水是從哪裡來?就是從公司賣掉的設計產品、設計服務而來的。但有多少人真的需要『再買一個』?或許只剩『對美感、質感的合理且更高的要求』,我目前的理解是這樣。然則在目前的時代,全球經濟疲弱,沒有人是不想賺一點的,總是要生活啊。

或許,目前的設計發展,就正好處在馬斯洛理論『最下層』與『最上層』『同時存在的矛盾斷層』

當自己是工作室主持人、老闆,要靠賣設計來生活、養公司、養家,那要怎麼樣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公司的產品、服務?展覽根本是必要首選,藉展覽來交流,然後有個平台與機會來找通路商、製造商、潛在客戶,不就是這樣嘛。

然則台灣或許麻煩的點在於,總體市場不夠大(或說是想要美感的人不夠多),競爭太激列,大家都衝很快,所以不知不覺會一直感覺到『這活動、這廠商就是要賺錢』的感覺。

我覺得商展是一種必要的行銷與宣傳,設計再美好,當你下個月的薪水拿不到,設計也只是設計。 」因此認為越來越商業化是無可厚非,必須要打長期抗戰,打出在一般民眾內心中的「印象」,才會有機會。

另外或許有點感慨的是,設計師週賣的設計商品,大多是趣味性的設計,好操作的、簡單的、易懂的、色彩的、低技術本位的。一位設計大哥跟我聊,說「常常去看設計商店賣的東西,你說他好用嗎?好像也沒有,較多是追求心靈層面上的東西。」這樣的東西對一般大眾來說,是比較容易懂的,但可惜的地方在於,會使大眾願意買下去的商品,通常都是功能優先。這樣以趣味性為主體的設計商品,有時也許是為了做而做。而我的想法是,在打公司品牌的前期,這是必要的,等於說是一種長期的犧牲打,因為必須要一直不斷的宣傳、宣傳、宣傳、宣傳,才會讓一般大眾有印象,有印象才有點機會,會需要長期抗戰。因應長期抗戰、又要隨時因應需求量來彈性生產製造商品、商品也必須能吸引人,綜合以上,簡單有趣的設計品就會是一種選項,就生產技術來說,不難,有一些連大四的設計系學生都能做,然後就要把重點放在“有趣”,要怎麼個有趣就是難題。

如何為一個產品的『有趣』下定義,真的挺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捷J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