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聽過一位科普科學家的演講,那應該是我在大學的期間吧。演講的內容我已經完完全全的忘光了,但有一段我一直牢牢記著。

「所有的系統都有inpout與output,只要這個input與output之間是順暢的,那一切就都很順暢。」
 

在大學設計學習期間,不斷在每一個設計思考進階一級的時候,出現在腦海。仔細思考與觀察,真的是這樣。

汽車有加油就有排氣,機車也一樣,人有吃食就有排洩,河流有雨水下降就有排出海洋。電腦方面,有鍵盤輸入就有螢幕顯示。 人類內部的系統,如呼吸系統、血液系統也是一樣。而金融系統也是一樣,一定有一方的金錢流入,另一邊就會有相對的反應呈現。

 

這個世界也是一樣,無形中有一種“流動”。世界是在循環的,若以工業發展的角度,以簡單的邏輯推演來說,泛西方從工業革命開始,成為工業製造大國,一切繁榮,以科學與機械稱霸世界土地,又以文藝復興思潮留下大量文化底蘊。時至今日,泛西方大多國家城市已經成熟至老,就如同生命一般,最年華的時代已經過去,現在已經是以“國家”為單位的生命走到盡頭。而泛東方才正年輕力壯,或者說,東方之生命在中國清朝至民國初年代,算是死過一遍,而後民國中至現代則是新成長年代,也自然什麼東西都要學泛西方,連文化、體制、科學、技術也都要學泛西方。至現代以中國大陸為首這股東方生命又逐漸開始重掌世界。又以資本主義的製造業來說,西方製造業早已經退沒,因為製造業的本質是高勞動力,而人們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往非勞動力前去,如同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一般,剛開始是為了吃食而作,越往上層,吃食無虞後,則是為精神、為情感、為生命之美而作,也或所謂孔云參贊天地之化育。

因此勞動力的成本一定會越來越提高,相對的這樣的勞動力所製造出來的品質卻又都有高度水準,甚或可說有的已經走向工藝品。而以企業角度,為使成本穩定,定將在某一時機,將本地製造所需之勞動需求轉移至它地,以穩定成本。因此,大觀來看,西方各國於現代來說早已脫離以「製作人類生活物品」為主的產業,而因為將「製造」這個工作轉移它地,所以,如台灣早年也是製造代工為主,而現今的世界工廠又以中國大陸為主,那麼,先不論中國大陸能「製造」多久,到了一定時候,它也一定會把製造轉移到它地,以此類推。當全世界的國家都脫離了“製造為本”的時候,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?人們能不能了解到最終所有的東西都會回流,只是可能以完全不同的面貌流回來。

又如近來幾些新聞,一則是說一個家長為了小孩無燈光看書,而打電話把電罵來,而卻不知道停電維修之危險非常容易至命。現代人工時越來越高,可我想問有多少人面對服務人員,當他稍微慢一點時,能夠去體諒而不責罵,因為我們是消費者的同時,也是工作者。病人只管著護士都不快點來,卻根本不知道護士一天24小時可能已經工作了18小時。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對別人要求非常之多,設計行業常常是業主今天給了東西,三天後就要多完整的東西,不給時間又要求品質。每一個人都這樣去要求不同行業的每一個人,所以每一個人的工時都越來越長。所有的流動都會流回來。只是以不同的樣子回來。

時代在流動、在轉化,於此我更加以感受到易經之理,能順應時流變化者,才能一直存在、翻新。換言之,人必須要懂得知幾,也就是何時是“變”的開始,能夠掌握變之時者,才能一直存活。

而在文化延續的思考上,我也發現有相同的道理。常說要尊崇傳統,但究竟什麼是傳統?我認為傳統的維持並不在於具體的形式,而在於無形的精神與行動,但有多少人能看到這之中的「傳統本身的流動」,從舊到新之間。如果只固守著過去的形制,而忘卻的傳統本體的流,那就會滯礙難行,而被時代的大流動淹沒,也就是input與output之間有了阻塞。

 

新舊之間,順應時流。

知幾者生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output input 設計 生命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捷J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